金年会校訓

 

 

我校校史沿革,可上溯到張之洞在武昌昙華林創辦的湖北省中等工藝學堂。不僅“崇實去浮”與張之洞的辦學思想直接有關,而且“厚德博學”也是他一貫的理念。1873年9月,張之洞出任四川學政,倡導“通經緻用”的治學宗旨。為了改良學風,張之洞于1875年春創辦了尊經書院,希望培訓一批“通博之士,緻用之才”。他提出“非博不通,非專不精”的治學方法,認為經學、史學、小學(指文學、訓诂、章韻諸學)、地理、算術、經濟、詩詞、古文等都有學問,應該“無所不通”。他要求學生認真讀書,涉獵廣泛,同時又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選擇二、三門“專門精求”,“期必有成”。該院嚴格的教學制度和考試程序,使學生處于一種競争奮進的學習環境。張之洞在其治學經驗談中對士子提出“德行謹厚”、“人品高峻”、“立志遠大”、“砥砺氣節”等品德行為方面的要求,提出了讀書治學的一些重要原則,如“讀書宜讀有用之書”,“讀書期于明理,明理歸于緻用”等。他所謂“有用”,即可用來“考古”、“經世”和“治身心”。他還指出:“為學忌分門戶”(在學術上應破除門戶之見),都應“以躬行實踐為主”,使學者達到“有品有用”(道德文章集于一身)。在張之洞的倡導下,尊經書院逐漸形成了“沉靜好學、崇實去浮”的良好學風。

“厚德”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即優待、推崇、重視;“德”,即道德、品行、政治品質;“厚德”,即重視道德修養,注重德育。“博”,即多、廣、豐富;“學”,即學習、模仿、學問;“博學”,即多學勤問、學問淵博。“崇”,即重視;“實”,即實在、實際;“去”,即除掉、除去;“浮”,即浮漂、浮躁、浮華;“崇實去浮”,即崇尚紮實,去除漂浮;推崇實在,除掉浮躁;注重實踐,嚴禁浮誇;提倡立足實際,反對華而不實;倡導真才實學,不要虛假作風;追求實用實效,切勿徒有虛名。

張之洞在湖北創辦的中等工藝學堂,最初是采取在工廠中附設學堂的辦法,如漢陽鐵廠附設有礦學堂和化學堂各一所。1898年春,創辦了湖北工藝學堂,力圖培養工程師和技師。學堂采取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每天學習8小時,其中講堂學習4小時,又以“必須親手操作,方能切實通曉”為原則,讓學生在教習和技工的指導下,從事實際操作4小時。1901年,他上奏呼籲興辦工藝學堂,培養工程師:“擇讀書通文理之文士,教以物理學、化學、算學、機器學、繪圖學,學成使為工師”,“工師皆是學人”。1902年,他将工藝學堂改設于原江漢書院,打算辦成一所高等學堂。由于還沒有中等學堂畢業生,便規定新生入學後,前兩年補習預料,後兩年進入正科,4年畢業。後因張之洞再調任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端方督辦新校舍,到1904年底方竣工,1905年開學,招生數十人。由擔任自強學堂提調的程頌萬任總辦,東京工科大學畢業生花鴻泰為教習,培養的學生能夠制造各種實用的新式機器。由上可見,我校校訓詞繼承了創始人張之洞教育思想的優良傳統。


校訓規範字體下載


返回原圖
/

 

XML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