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走進城市建設學院劉華琛副教授“鋼結構基本原理”課堂

發布者:李芳發布時間:2022-06-09浏覽次數:171

通訊員梁詩樂 孫穩卓 攝影姜子山

     城市建設學院劉華琛副教授為我校第二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鋼結構建築和混凝土建築,你們覺得哪個更好?”在“鋼結構基本原理”第一堂課,劉華琛以提問的方式,引出這節課的主要内容——鋼結構的特點,同時結合雷神山、火神山的建造案例讓同學們切身地體會到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緊密聯系。

    “疫情期間,我們無法像醫生一樣沖在前線,作為土木人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通過讨論,同學們明白了作為土木人所肩負的責任。正如同學們所回答的:“作為土木人的我們,在疫情期間可以像建設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土木前輩一樣,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這種結合課程内容提出主題問題,通過讨論引出國家政策、政治認同、職業素養等思政教學内容的教學方法稱為問題鍊教學法,也是我們《鋼結構基本原理》課程思政的實施重點。”作為授課老師的劉華琛解釋道。

    在課程思政中,針對專業課老師如何從專業課中挖掘德育點這個難題,劉華琛總結了4S(師、時、勢、事)教學法。即通過學習師長楷模,深議熱點時事,刨析知識沿革,把握發展趨勢,将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内容相結合。

    “教育者先受教育。”在采訪中劉華琛說道,“作為教師,首先自身要密切關注國家的政策方針,了解行業發展動态,緊跟時代發展,同時契合課程的教學目标,及時更新教學案例、教學内容。隻有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執教能力與政治素養,才能确保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劉華琛強調希望通過“如鹽化水,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她的課程教學,并達到将被動思政轉化為主動思政的效果。

    在課堂上,劉華琛結合國内重大工程的動态和中國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新信息引入課堂,并将課程知識點與國家技術發展的大背景自然結合,給學生提精神。比如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的焊接技術,冬奧會中引人矚目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首鋼滑雪大跳台“雪飛天”所采用的高強度耐火耐候鋼。通過這些典型的鋼結構工程讓學生們了解我國建築行業先進的工藝、高超的施工技巧,感受其中的科學精神,增強學生們的從業信心和愛國意識。

    在給學生提精神的同時,劉華琛也注重給學生們加“擔子”。通過把近期發生的工程事故或工程災害引入課堂,并與課程知識點結合起來開展讨論。例如利用泉州隔離酒店倒塌事故案例,分析倒塌的原因,讨論鋼結構的穩定措施。“這些讨論常以第一視角開展,可以讓同學們意識到專業學習和工程工作所承擔的重大責任,以強化同學們的工作責任心和擔當意識。”劉華琛介紹說。

    在課後,劉華琛也會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鋼結構建築,組織同學們參觀橋梁博物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武漢抗疫展,推薦觀看有豐富思政意義的工程紀錄片。學生通過課後的進一步學習,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課程報告中,頻頻出現“作為土木人,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這份職業的使命感,同時也為我是一個土木人而感到驕傲。”“正是需要建設者沖鋒陷陣之時,也是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現。”這些充滿國家自豪感和職業使命感的文字。

    看到課程報告中學生們的這些體會,劉華琛感慨道:“我想這就是 ‘如鹽化水,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的意義所在吧。”

 

 


返回原圖
/

 

XML 地圖